中國古代的文房四寶,大家都知道,而筆墨紙硯以外的文房用品知道的就不多了。廣東羊城珍寶博物館有限公司的資訊庫里有這樣的的記載,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編》中記述了四十多種文房用品,經過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們的發展,筆筒的文化品位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筆筒的出現最早也應在毛筆出現之后,漢及漢以后就有了貯筆的器具,筆不用時插放其內。或圓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其他形的。筆筒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之一,它既可供使用,又可作觀賞。
筆筒雖是古玩收藏中的“小器”,但在近年來拍賣市場已漸成氣候,珍品筆筒升值很快。如在2010年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上,一件“周芷巖刻黃花梨竹石大筆筒”,成交價竟高達873.6萬元。中國嘉德2012年春拍,清康熙青花萬壽筆筒 322萬元成交。對于瓷質和竹雕筆筒,玉質筆筒存量較少,則價值更是不菲,其中又以白玉筆筒價位最高,常有精品能拍出高價。在近幾年所有材質的筆筒拍賣成交價前10位中,有4件是玉質筆筒,且都是皇家御制,成交價格都達千萬元以上。
哥窯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紋片多種多樣,以紋道而稱之有鱔魚紋、黑藍紋、淺黃紋、魚子紋;以紋形而稱之有綱形紋、梅花紋、細碎紋、大小格紋、冰裂紋等,總名為百極碎。哥窯器物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常見。
哥窯瓷器是黑胎,因其胎中含鐵量較多,故燒成后呈現黑色、紫黑色或黃棕色。它的胎質呈深色,細膩、堅實。釉面渾厚滋潤,開有大小紋片。器物以瓶、爐、洗、碗、罐為主。哥窯器物以紋片著名,紋片多為黑色,俗稱“金絲鐵線”。按顏色分有鱔血、黑藍、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
宋代哥釉瓷釉質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因為土質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生還原,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涂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稱“紫口鐵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