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陶瓷筆筒發展已有一定歷史。從宋代開始,陶瓷筆筒就已經出現,到了清朝它已經頗具規模。近年來,陶瓷筆筒的交易價格也是不斷創出歷史新高,成為收藏業界的另一新興板塊。不過廣州珍寶專家提醒,陶瓷筆筒的收藏要區分年代,不同年代的陶瓷筆筒身價是不一樣的!
明末陶瓷筆筒——悄然興起
精品拍出兩百多萬元。雖然瓷質筆筒的制作在明末已呈規模,但傳世品絕大多數珍藏在各大博物館中,上拍品相對較少,成交價上也遜色于清三代制品。在中拍國際2011年元明清瓷珍雅玩交易會上,明崇禎青花高士圖筆筒以高出估價近兩倍的299萬元成交,此筆筒青花通景繪高士圖,松下兩人,一人倚石而眠,一人正在搔癢,另兩人站于松后講經論道,還有一人坐于溪邊,遠眺群山。人物繪畫精細,青花發色明艷,堪稱崇禎時期青花瓷器的精品力作。
在2007年中貿圣佳夏季藝術品交易會上,明崇禎青花百子圖筆筒以212.8萬元成交,此筆筒呈色艷麗而沉著,構圖錯落有致,人物眾多,輪廓線條清晰,筆筒外壁下部塑有三個獸面,形式新穎,極為少見,且保存完整,實為難得。
清三代陶瓷筆筒——炙手可熱
頂尖之作兩千多萬成交目前拍場上陶瓷筆筒以清代制品為多,成交價格也相對較高,其中康雍乾三代制品更受追捧。康熙時陶瓷筆筒的生產開始興盛,品種極為豐富,但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干支款。
雍正、乾隆時期是清代瓷器筆筒生產的高峰,傳世品制作精巧,特別是出現了一些新品,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裝飾風格較清初濃烈。雍正陶瓷筆筒的特征是清新典雅,乾隆則富貴華麗,官窯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干支款或堂名款。
在陶瓷筆筒成交紀錄前十位的榜單中,出自這兩朝的制品多達9件,其中乾隆制品有7件。目前位列陶瓷筆筒成交價榜單第一位的是2007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 2384.75萬元成交的瓷胎琺瑯彩“西洋仕女出游”圖筆筒,此件造型規整,紋飾精美而富于特色,琺瑯彩工藝精湛,堪稱乾隆筆筒中的頂尖之作。雍正、乾隆兩朝的瓷質筆筒之所以廣受追捧,一方面在于燒造工藝水準的提升,另一方面則是大量新品種新工藝的出現。其中,墨彩和木釉在筆筒上的和諧顯現,達到了瓷質筆筒制作的最高境界。
2005年香港蘇富比秋季交易會上清雍正仿木紋釉墨彩山水高士訪游圖筆筒經激烈競拍,最終以高出估價兩倍多的2209.04萬元成交;2009年清雍正木釉墨彩山水人物筆筒在北京瀚海春季交易 會上以699.4萬元成交……近年來多件同類器物的成交,將木釉墨彩筆筒推向了拍場的頂端。
清中晚期陶瓷筆筒——漸呈頹勢
質量下降,幾十萬就可拍到一件及至嘉慶、道光兩朝,清代陶瓷筆筒生產步入另一個階段,此時仍以粉彩為主要品種,形狀以細高為主,紋飾以人物等居多,較為側重 觀賞性。此時的特點是雕瓷筆筒開始出現,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黃釉雕瓷筆筒最為出色。官窯多有紀年款識,民窯有堂名款或刻工名號。晚清陶瓷筆筒仍較盛行,但 質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征是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面泛灰,青花浮于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紅彩圖章款。
從拍場上看,清中晚期陶瓷筆筒的成交價較之清三代制品有明顯差距。2008年,一件清嘉慶松石綠地粉彩描金福壽六方筆筒在北京匡時春拍中,僅以45.92萬元成交。
民國陶瓷筆筒——風采獨具
王步制筆筒大受追捧在瓷質筆筒交易成交前十位的榜單中,還有出自民國制瓷大師、珠山八友之一的“青花大王”王步的一件作品。在2011年中國嘉德秋拍中,藝術家王步青花花鳥四方筆筒以575萬元成交,此件四方形筆筒,胎質細膩,釉色潤白,上以淡雅青花繪制花鳥紋飾,呈現出筆意簡練、水色瑩澈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王步大師高超的工藝水平。